「南方小土豆」,我不喜欢
2024开年第一个热梗:
“南方小土豆”。
在这半个多月来的狂轰乱炸下,Sir已经从置之一笑,到现在看到就腻歪,毫不犹豫地划走。
今天认真来聊——
“南方小土豆”,是一场什么样的狂欢。
起初,“小土豆”这个带有点蠢萌的形容,大概指的是初到北方,不适应冰雪的南方人吧。
比如,看到雪会兴奋得出现返祖现象。
会舔电线杆。
会穿得不接地气(不耐脏的白色羽绒服)。
这种玩笑本来还挺正常的。
欢迎“南方小土豆”,成了东北人展现热情好客,宣传家乡的自发行为。
哈尔滨也期待着打响城市名片,提振旅游经济。
直到它变成了一个梗。
并且开始像病毒一样无限增殖。
衍生出来的话题包括“尔滨,你让我感到陌生”、“讨好型市格”、“家乡还有多少特产瞒着我”……
南方小土豆不够用了。
那还有广西砂糖橘,云南野生菌,浙江小杨梅,湖北小鸭脖……
△ 来源:小红书博主 @乔治Cool爱旅行
就连官方也开始下场了——
我姓“哈”,名“尔滨”,身高185,体育生,讨好型人格,最宠爱“南方小土豆”。
黑龙江文旅厅也已经着手研发“小土豆形象IP”,不久线下产品也将面世。
整到这里,Sir开始觉得越来越迷惑了。
本质上Sir并不是反感东北或者哈尔滨。
而是反感我们今天对“梗”的依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。
营销号和短视频博主依赖梗。
因为这给他们提供了流量和创作题材,于是一窝蜂地跟进。
官方宣传依赖梗。
因为这给他们提供了亲民的话术,以及与民同乐的姿态。
就连我们的汉语表达,今天也只剩下梗。
开口就是来了老铁666,闭口就是谁懂啊家人们我真的一整个×住。
除了这一套网络灌口,大家没有自己鲜活的语言,没有了注入自己独特感受的修辞方式。
“南方小土豆”不过是千千万万梗中,被大家高度依赖。
然后无限增殖。
最后快速被消耗到产生厌倦和逆反,和其他所有网络热词一样被迅速抛弃的,其中一个罢了。
“南方小土豆”的爆火,一个背景是——
各地文旅局的内卷。
如果你对互联网转瞬即逝的热搜还有记忆,这场文旅大比武,已经开始很长一段时间了。
从穿汉服骑马踏雪的昭苏文旅局副局长贺娇龙。
到高颜值外貌出圈的甘孜州文旅局长刘洪。
现在是上台跳舞的哈尔滨文旅局长王洪新。
去年一些非传统旅游城市,意外成了网络热门打卡地,淄博挤满了前来“赶烤”的人,柳州的消防栓也受宠若惊。
各地都在争相效仿,希望接住一波“泼天的富贵”。
就在哈尔滨正火的当下。
焦作也派出了185小哥哥。
甘肃白龙江给黑龙江写了信。
新疆也想欢迎“南方小土豆”,
结果惨遭被本地网友背刺:别来,除非带10万餐费
。
Sir当然也想去每个地方旅游。
(废话,谁不想呢。)
但说真的,这些宣传旅游热搜词条,腻了,累了。
你说这是推广地方文化、刺激消费、拉动经济增长,都可以理解。
但如果仔细推敲。
你又会发现许多不可推敲的地方。
比如传说中,哈尔滨短短元旦三天,就有60亿的收入。
简单做一道应用题。
3天60亿,每天赚20亿。
假如一个游客每天消费1000元(预算不低了吧),20亿除以1000元,相当于有200万个“南方小土豆”。
哈尔滨可以同时容纳这么多游客吗?
要知道,哈尔滨龙嘉机场一整年的吞吐量也才2000万。
抛开数据。
就以感受来谈。
今天我们普遍抱怨,旅游景点的网红化和过度商业化。
每个地方都有一条本地人从来不去的地标性小吃街,都有全国统一风格的“古镇”,卖着统一的义乌小商品。
南京的夫子庙一定会有“长沙臭豆腐”,武汉的户部巷也一定会有“湛江烤生蚝”。
想你的风,吹到了全国各地。
太像了。
太同质化了。
那么现在,“南方小土豆”式的旅游宣传,以及各地文旅跟风的现象,对旅游业来说。
究竟是一种发展,还是一种竭泽而渔?
一方面我们抱怨网红式打卡的无聊。
一方面却又乐其不疲地创造新的网红标签,并且深信不疑。
你可能会说Sir在挑刺。
但到底对不对,Sir还是想说交给时间吧。
跳开哈尔滨,跳开旅游。
“南方小土豆”的背后是,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抖音现场。
人们一年到头,仿佛只是马不停蹄地奔赴一个又一个的热梗。
回顾2023年。
你能想起多少有价值的大事吗?
火出圈的,想来想去只有这些——
完颜慧德“管她闺蜜(贵咪)还是敌密(笛咪)”,“这是一个伦理(lonely)的问题”。
洗脑神曲《爱如火》。
黄老师 “在小小的花园里面,挖呀挖呀挖”。
统治了世界,从海底捞到俄罗斯芭蕾舞团都在跳的“科目三”。
还有人传人的“公主请上车”。
好了。
你会发现这些热梗火的时候铺天盖地。
火完之后,再看只觉得尴尬。
为什么今天网络上最热的话题,我们共同的语言,只剩下毫无实际意义的梗。
而无法指向任何更深层的,更严肃的讨论呢?
最近写了很多次《繁花》。
请允许Sir再多写一次。
不聊剧情。
只聊两句话。
《繁花》的作者金宇澄先生在最近的采访中说到的一句话:
“人本身是非常复杂性的东西,这也渣男那也渣男,你把这么复杂的人性变化,用这么低能的一句话去涵盖它,太幼稚,太可怜了。”
很多人说,“南方小土豆”是侮辱人,甚至是搞男女对立。
Sir觉得最大的问题都不是这些。
而是简单化、标签化。
当我们表达的语言,我们讨论的议题,只能以一些最粗糙的梗去概括的时候——南方小土豆、东北小冻梨、185体育生。
我们还能在多大程度上,去接触更复杂的人,去理解真实而多彩的世界?
《繁花》里另一句话,是宝总说的。
“你以为吃的是龙虾,实际上吃的是机会,一只龙虾就是一个机会。”
《繁花》里同样充满了各种美食,玲子的泡饭,汪小姐的排骨年糕,至真园的干炒牛河、霸王别姬、仙鹤神针……
但。
食物背后讲的是人物,是情感,是时代缩影。
龙虾好吃。
但食客不为了吃,因为心里还有更大的生意。
我们不见得都是阿宝那样的阶层,但我们经历过火热的年代,我们经历过自己理想的岁月。
我们记得那时,最红火的话题,最激动人心的事。
不是吃,不是小土豆。
因为我们计划中的明天,广阔而惊奇,无法为此刻微不足道的一口吃食多做停留。
能够接受被琐屑填满。
大概是因为,足够地无聊。
机会,没有了;讨论的空间,没有了;想象力,没有了。
那怎么办呢?只剩下吃了。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还不过瘾?试试它们